張紀鋆
  最近,在安徽六安市街頭出現了一組以“二十四孝”為主題的公益廣告,其中,一幅“埋兒奉母”的宣傳廣告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,許多市民和網友覺得“瘮得慌”。由此引發的關於傳統孝道文化的爭論,成了時下輿論熱點。
  “埋兒奉母”的故事,說的是晉代人郭巨欲埋掉親生兒子以省下一份口糧,以保老母無飢餒之憂。用現在的倫理標準評判,這樣一則故事既殘忍,更不人道,如此“孝道”毫無可取之處。
  “二十四孝”是中國古代民間流傳的二十四位孝子孝順父母的故事,元代郭居敬據此編成《二十四孝圖》,明清時期常用作少年兒童的啟蒙讀物,並作為儒家宣揚孝道的主要內容。故事編撰於封建制度時代,不可避免帶有濃厚的封建文化色彩。除“埋兒奉母”外,還有如 “刻木事親”、“扼虎救父”、“戲彩娛親”等故事,也是愚昧荒誕的,早已不符合當今社會的倫理價值觀。
  但應該看到,孝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整體上它倡導的是尊敬長輩、感恩圖報的觀念,闡釋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德,與我們今天倡導的社會價值取向是契合的。比如二十四孝中的“滌親溺器”、“黃香溫席”、“蘆衣順母”等故事所蘊含的朴素的感恩思想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和汲取。
  如何從傳統的孝道文化中汲取營養,歷來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。良莠不分、照單全收的做法肯定不對,把嬰兒和髒水一起倒掉也不可取。就好比冬天來了,我們從衣櫃里找出一件舊襖,上身之前要曬曬太陽一樣,先抖落一下灰塵,去掉有害的細菌,依然可以為我所用。
  弘揚孝道的意義,首先應該是合天理、近人情,感動社會,有益於公序良俗的構建和完善,有益於家庭和睦、社會和諧。只要符合這樣的原則,就應當積極肯定和推崇。2012年,全國婦聯等部門發佈 “新二十四孝”行動標準,讓傳統的孝道文化與當下的時代要求相結合,就是批判與繼承的很好嘗試。比如教父母學會上網、支持單身父母再婚、陪父母去做個體檢等,這些對於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,無疑將具有普遍的積極意義。  (原標題:弘揚孝道,須合天理近人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h82uhgpl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